唐代的元稹正规线上配资,常常和妻子聊天,说百年后,两个人要如何。
没想到,妻子早亡,留下无尽的思念,还有一家人的事情,让元稹苦不堪言。
诗曰:“千秋万岁名,寂寞身后事。”本以为身后事,距离自己很遥远,没想到一眨眼功夫就来了。
人生无常,黄泉路上无老少。
一代人过世了,确实一了百了,但是下一代还要好好活着。
最可怕的是,一代人过世后,留下一个烂摊子,让下一代没有办法过日子,陷入各种麻烦之中。
因此建议,老年人要趁早处理“遗物”,家庭不留后患。
01
展开剩余84%有一段时间,“FM93交通之声”平台讲述了一个叫王吉的男子,在父亲过世后,承担父亲留下的739万外债,耗时三年还完。上了热搜。
江苏宿迁泗阳县王集镇的王吉,其父亲长期干工地,在工棚里,忽然发病过世。
通过整理遗物,发现父亲负债七百多万,多数是要给工人的工钱。
突如其来的债务,让王吉不知所措。出于对事情负责的态度,他把房子卖了,学习工程管理,掌握债务的来龙去脉。
吃尽了苦头之后,钱一点点凑齐,一点点还掉。打造了一个诚信的故事。
他说:“父亲的名誉很好,不能因为他走了,名誉怀着我这里。”
在“深圳新闻网”“齐鲁晚报”等平台上的一条信息,就大跌眼镜了。
老王借了朋友老刘三百万。还没有还钱,老王就忽然得病过世。
老刘向老王的儿子追债。但是小王不认账。
老王的名下,只有三万多存款,七十万的房子。小王搞清楚情况后,果断放弃了遗产继承。
当老刘来追债的时候,小王说:“我爸借的钱凭什么找我要?有本事去墓园找他!”
这老一辈遗留的负债,承担起来,会让下一代人泪流满面;不承担起来,又会被社会谴责。怎么做,都不会完美。
事实上,除了债务,还有很多的遗物,处理不妥当,留下来就是祸害。
老人的房子,如果产权归属人不明晰,或者老人还有父母健在,多个兄弟姐妹。老人过世后,房子继承办理是特别麻烦的。几代人都卷入继承权,要是有一个人不配合,事情就办不好。
老人的相片,有没有价值,不好说。多数的子女,直接扔掉,根本不会当一回事。有历史价值的相片,也不会被爱护。
农村的林地、果园,如果没有顺利转接,那就涉及到后期的管理,砍伐,分红、改种等。
特殊年代的纪念物,是老人一辈子的光荣,也是子孙的骄傲。如果弄丢了,找不到了,这是一个大家庭的遗憾。
还有古董,多半变成了传家宝。若是分配不到位,也会变成子女争斗的因素。
每一个家庭里,老人的遗物有所不同。但没有精准的归属,就会变成下一代人的困惑。
02
很多老人以为,自己两脚一蹬,啥都不管了。但是你不想一想,自己过世之后,满屋子的人都闹起来,这不符合家庭传承吧。
古人云:“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
家庭好不好,子孙通过祭祀的方式,都要告慰已故的先人。
很多老人觉得,自己还活着,就开始处理东西,这是很不吉利的。毕竟人都不想谈“死”。
但没有人可以回避“死”,坦然面对反而更让人舒心。
具体来说,建议老人寻找最佳时机,处理遗物,杜绝后患。
第一,什么时候处理为好?
通常,老人自己走不动,意识还清醒的时候,把遗物分配好,该转主人的转主人。改协议的,就签订协议。
有的东西,还需要立遗嘱,并且注意遗嘱的有效性,符合法律要求。
老人走不动了,很多东西就管不了,还抱着干嘛?给子孙管,自己也乐得轻松。
千万不要等老人糊涂了,才想起什么事情没有办妥。这时候,老人已经没有完整的民事行为能力了。
第二,用什么方法处理为好?
从有利于家庭团结的角度,老人应该把一家人召集在一起,用商议的方法,确定物品的归属。
如果有债务,也要进行分配,并且喊债主过来,一并确认。
千万不要老人单独和某一个儿女处理,这是会引发偏心的。也会让一些利欲熏心的子女,占了便宜。
具体来说,把物品进行归类,价值估算。有的物品是一样,要分给几个子女,不可能。但是按照价值,让每个人都得到一定份额是可以的。
一些价值很大,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,可以捐送给博物馆、展览馆等。反而会得到永久保存。
还有一些有价值的书,子孙也不读;有价值的照片,送给档案馆,也是可以的。
第三,对一些私人物品,进行归类,便于长期保存。
很多老人,外出旅游,留下很多的照片。
要进行选择,归类。普通的照片,就销毁好了,有意义的照片,可以深度加工,留下来。比方说,做成小纪念品,吊坠等。
大部分的东西,都是可以舍去的。不要觉得有什么遗憾,那是自然规律。
正所谓,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03
在我的老家,有一句俗语:“叫花子,也有三担行李。”
也就是说,任何一个人,都不会是空空两手,总有一些东西,是珍贵的。
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,一旦有了价值,就会成为子女争斗的原因。还是早点处理,让家庭长期和睦。
人老了,不要糊涂,不要对生死避而不谈,要大大方方的老去。
人,放心地离开红尘,未尝不是一种福气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正规线上配资。
发布于:湖南省嘉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