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美人,如被誉为杭州第一美人的王映霞,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前妻蒋碧薇,诗人徐志摩的夫人陆小曼,还有赵四小姐、朱五小姐、贝太太、王右家等名媛。然而当我们翻阅这些佳人的老照片时,却常常觉得她们并不如传说中那般惊艳正规配资平台官方,这其中的缘由值得细细探究。
首先,当时的摄影技术确实相当落后。民国时期的照相设备简陋,成像质量差,即便是天仙般的美貌,在黑白照片中也难以完全展现。就像现在人们常抱怨身份证照片拍得不像本人一样,技术局限往往会掩盖真实的美。以陆小曼为例,当时就有不少人评价她不上相,据说她本人的风采远胜于照片中的形象。 其次,审美标准的变迁也是重要原因。现代审美更注重五官的精致和身材的曲线,推崇的是瓜子脸、大眼睛、纤细腰身的标准化美。而民国时期的审美则更为全面,类似于香港选美比赛的标准,不仅看重容貌体态,更注重言谈举止、气质修养等整体风韵。比如王右家,她的魅力不在于精致的五官,而在于举手投足间的优雅气质。当时有人这样形容她:纵使天下美女齐聚一堂,也难及她举手投足间的风韵。她的一颦一笑,都如同优美的旋律般令人陶醉。 再如贝太太蒋士云,她的美同样体现在动态的仪态中。无论是执杯品茗,还是低头用餐,每个动作都仪态万千,宛如春日流云般变幻多姿。特别是当她纤纤玉指夹着香烟沉思时,右肩微耸,左肩轻垂,乌黑秀发间若隐若现的迷蒙眼神,犹如晨雾笼罩青山,令人想起杨贵妃醉酒的妩媚。她行走时的姿态更是曼妙,每一步都似在翩翩起舞,纤细的腰肢摇曳生姿,恰似春风中的杨柳,麦浪般起伏动人。这些名媛的绰约风姿,往往比静态的面容更令人心驰神往。 此外,照片难以呈现的还有细腻白皙的肌肤质感。以才女杨绛为例,从照片上看她容貌平平,最多算是中上之姿。但据记载,杨绛实际上端庄秀丽,追求者众多。她的丈夫钱钟书初见时就被她的美貌打动,还特意赋诗赞美:颉眼容光忆见初,蔷薇新瓣浸醍醐。不知腼洗儿时面,曾取红花和雪无。诗中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比喻,生动描绘了杨绛肌肤如初绽蔷薇般娇嫩,又如凝脂般光洁的特质。这种肌肤之美是照片永远无法完全捕捉的。 同样以肌肤闻名的还有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,她因肌肤雪白细腻而获得荸荠白的美称。这种晶莹剔透的肤质在黑白影像中自然难以显现。 最后,脸型审美的变迁也是重要因素。民国时期并不以瓜子脸为美,许多佳人都是长脸或圆脸,如赵四小姐就是典型的鹅蛋脸。而当今社会对瓜子脸的推崇,使得现代人看这些民国美人时难免会觉得不够标准。其实,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脸型,配以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举止,才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美人风韵。 发布于:天津市嘉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